“我”抑郁了,心理老师拿什么拯救我?
近日,CCTV-9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热播。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中,抑郁女孩向父母求救两年无望后,把希望转向了心理咨询热线。但由于接线人员不足,接通率仅为10%,女孩的求救渺茫。这不禁让人担忧:更多未接通的电话,没准儿就压倒了部分孩子的希望。
学校是家庭之外学生成长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校园能否成为孩子们的“心灵的庇护所”,心理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很多学校,心理老师还很匮乏,干预措施更是难以到位。面对这种困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大儒高级咨询师,同时也是徕希心理高级研发经理梁冠琼给出了一系列方案。
文 | Jess
编 | Chris_guo
“叮铃铃……”广州心理援助热线的另一头传来少女无力的声音。“哦,14岁,听声音,你现在非常难过。”专职心理咨询师轻声细语地回复。
近些年,他们接到类似的青少年求助电话日益剧增,子烨就是其中一个。
她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有一次找不到剪刀盖子,她就用刀划到手指出血来让自己冷静。她发脾气,摔门摔东西,想以此博取他人的关注……直到通过心理咨询师和父母的沟通,换来了白纸黑字的医院诊断书,子烨松了口气,她不再“无理取闹”。
目前,还有很多像子烨一样饱受心理困扰的孩子,处在不被家人理解或者发现的困境中,有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傻事”。一些忽视往往可能会酿成我们意想不到的悲剧。
01
为什么“问题孩子”没有受到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约5400万,仅8.7%的人就诊。其中,青少年被国家卫健委列为抑郁症高发人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就拿这部分人群来说,为何这么多的患者数量背后,却是如此低的就诊率?徕希心理高级研发经理梁冠琼对顶思分享了她的观点。
一是家庭因素。
从家庭环境来看,家长和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意识可能存在着某种代际差异。在心理健康越来越进入大众视线、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学生们对心理困扰、精神疾患的了解与开放程度或许更高于他们的家长。
而在父母一辈的成长轨迹中,心理健康或许鲜有进入过他们自身的养育成长过程,他们也更受到精神疾患的“病耻化”影响而对心理问题“讳疾忌医”,从而影响到对子女的养育观念。
网上一位抑郁症少女曾说过:“我并不排斥做咨询,并不排斥看医生,并不排斥吃药,就怕没人懂我。”其实,很多学生并不介意谈论心理健康问题,有些甚至主动提出希望学校的心理老师帮助劝说父母,让自己接受心理帮助。
纪录片里,另一个叫钟华的女孩就是一个例子。有一次她电话给父亲,提出想去医院看病,说自己有点抑郁。父亲心里咯噔了一下,赶紧带她就诊。钟华的母亲以往对女儿特别严格,即便钟华考了前三名,也不满足,这让钟华感觉自己像一头驴,前面叼了根胡萝卜拼命跑,看不到尽头。
所幸母亲在得知孩子异常后,一如反常,建议她休学,并让家庭从一个紧绷的氛围调成了钟华口中“近似疗养院”的环境。后来,她好转后对母亲坦言,父母的做法等于救了她一命。
二是学校因素。
反观那些得不到家人发现或支持,走在孤独边缘的青少年,他们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但目前在很多学校,心理老师还很匮乏,干预措施更是难以到位。
在一些中小学校,心理老师普遍人手不足。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 国家近年的政策也间接体现出了国内心理师资配置缺乏的问题。
“在某些地区,有的学校并没有配备从事心理老师工作的人员。”梁冠琼补充道。
即便一所学校配备了相应的心理老师,当面对着几百上千的学生时,心理老师也会应接不暇,不能迅速有效地摸底学生的心理状态。
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心理老师的工作有时候很孤独。”梁冠琼说,究其原因就是临床受训不足、缺少团队支持、缺乏辅助工具。
据她介绍,我国目前心理学的学科设置使得学历教育培养出的心理学从业者在临床工作方面受训不足,在学校临床工作方面的受训实践就更少。而不少学校虽有配置心理老师岗位,但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承担着其他职能,例如授课或考勤等行政工作,专职心理临床服务工作的从业者数量远少于实际需求,而这一点也有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心理老师们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也亟需扎实有效的专业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执业胜任力。
三是缺乏专业的支持网络。
危机干预工作关乎生死,个人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干预工作需要协调多方资源,因而有效的危机干预工作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专业建议、提供资源、联系家长、看护学生都得有人各司其职,靠“单打独斗”难以执行。
在这些困境下,测评工具就成为协助学校快速“察觉”的方式之一。根据梁冠琼的经验,借助数字化的测评工具,学校可以在筛查学生心理健康的效率和准确度上获得大幅提升,短时间内对校内孩子的心理更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然而,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评工具则是一个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梁冠琼认为,目前,国内专业的测评量表有限,一些国际学校只能直接引进西方的测评量表,这些工具可能存在版权争议,且大多常模老旧,加上文化、教育体系及翻译表述等多方面差异,已经不适合被用到国内本土的孩子身上。
而学校和心理老师需要能够有效进行心理危机识别和预防工作的测评工具,市场上为这一目的研发的量表非常有限。
02
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老师如何防微杜渐?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早期关注。作为心理老师,如何及早发现,把心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呢?
◎以工具为辅,提前筛查风险
去医院体检,医生会给开一些基本化验单,如结果异常,再做更深入检查,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成本,能精确快速地辅助医生做诊断。
心理干预亦是如此。运用测评工具初筛后,心理老师对于疑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再进行一对一访谈,跟踪随访,更有针对性。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国际)提出:尤其对于国内目前心理老师产能不足的情况,针对在校学生,多样化且高效的心理测量软件是刚需。
那么,心理老师该选择什么样的测评工具呢?
贴近时代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梁冠琼这样解释:80后、90后、00后的成长环境不同,传统的语文课本也在与时俱进,更不用说新领域的科研项目。在心理测量里有个叫“常模”的概念,即正常水准的得分范围,这些数值在不断变化,倘若我们仍用70、80年代从外国引进的量表标准来评量现在的孩子,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所以,我们的测评工具亟需更新迭代,研发出适合中国本土孩子的测评量表。
◎挖掘学生心思,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校一共8节课,我就在那躺了8节课,不是我在懈怠,而是脑子里真的是空白。”前文中,钟华吐露这是她患病时的状态。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思维和语言表达变迟缓、回避社交……这些都属于青少年典型的抑郁症状,情绪困扰因而也会导致学业的困难,并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中。
还有些焦虑症患者,经常说考前紧张,考试没发挥出水平,紧张到一定程度,有时就会出现心跳加快、手脚出汗的躯体表现。当身体在这样的状态下,可想而知无法正常地参加考试,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挫败感。
头条上某位博主讲述她抑郁症发作时,鸡毛小事都能触发她的敏感神经,随即陷入悲观的死循环:“那个外卖我让他不要给我加蒜,他非要给我加蒜,整个世界都在跟我作对。”然后说完嚎啕大哭。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国际)心理老师也补充道:在她的学生案例中,“错误的归因和认知、自责”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事实上,心理老师从学生的这些表现中,也许就能发现他们心理异常的蛛丝马迹。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看似乐观的学生,不易表露内心世界的痛苦。那些隐藏的情绪与想法需要心理老师通过观察来发现。
“如果我们观察得足够仔细,或许一个人隐藏的情绪还是会在一闪而过的眼神或表情中透露出来。这可能需要学校和家庭中环境中的所有成员都共同努力,给予孩子们的内心情感足够的关注,真诚有质量的关心,甚至是同学们彼此间的联结,也可能是发现痛苦和预警危机的重要机会。”梁冠琼说道。
哪怕对于外界大部分人表现出开朗的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可以信任的人时,某些程度上也会表现出真实的状态。梁冠琼举例说,“在临床工作中,有时只是安静地看着来访同学,真诚投入地关注着他们,就足够令一些同学放下心防,让情绪和感受自然流露出来。很多时候,临床工作者的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建立“家校生”关联制,协同协力
“有一点令人心痛的是,常常是因为危机情况的发生才能引发足够的重视。”梁冠琼在谈到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度时这样感慨道。
但危机也是转机,当孩子尝试用极端的方式来表现出他们的困扰和痛苦,往往也给我们机会来关注家庭关系、亲子互动,学校与家长也因此得以紧密合作。
在这方面,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国际)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家校共育沙龙”、团体辅导、班会课,开设环境舒适的心理辅导室,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案咨询需求;博实乐教育集团近日还发布了“幸福心育”计划,创建了心育老师工作坊。
此外,由于每个人心理受各种因素影响,时刻变化,心理老师无法时刻掌握学生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常接触的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关系好的同龄同学,甚至楼管来做自己的“眼”和“耳”,及时发出提醒。
03
提前干预,做“心理危机”的掌舵者
不是每次危机都能化险为夷,但可以把每次危机转为磨练的机会。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国际)的心理老师谈到,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学校存在的一大薄弱之处是:初步评估心理疾病的学生后无处转介,权威医院挂号难,复诊难,部分医院误诊率高,影响学生治疗效果及治疗信心,导致学生放弃治疗带病在校学习和生活。这就为学生在校发生危机事件埋下了隐患,需要心理老师尽可能地发现潜在危机,在一些可能出现危机的时间,例如期末大考前、开学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防患于未然。
有的学生会把手臂上自残的伤痕展现给老师看。其实,一旦出现此类求救信号,老师就要及时安排保护措施。
要做到这一点,心理老师还需要和教职工全员一起接受培训,包括清晰的危机干预流程及实战演练活动,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青少年潜在遭遇的心理创伤,提升共情力,以便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
此外,在学校政策的支持,如校外兼课的一些联动绿色通道下,心理老师还要积极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沟通,找到孩子心理危机的根源,及时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可以说,未来学校所需的心理老师,不仅承担授课的基本职责,更是成为遭遇心理困扰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同时,信息化管理工具对于心理老师的工作来说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及时发现危机的方式中,心理老师与校方皆能通过借助心理测评产品来高效、有效地帮助青少年们,将潜在的心理问题准确筛查、全面分析。这也是徕希团队、徕希心理产品的初衷——借助测评工具,有效监测并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降低校园危机发生的风险概率。
在未来,针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工作一定是建立在长期、持续性及系统性的关注之上。结合家长、学校等多方位的合作,徕希心理也将进一步赋能学校、老师及家庭,帮助学校快速精准地筛查风险,助力老师提高工作效能,在悲剧发生前,让学校更精准地关注、干预青少年心灵危机。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涉及案例均为化名。)
*文中配图来自于网络
欢迎投稿:topmedia@topschools.cn
往期精选
“yyds”“绝绝子”入侵中文,该不该教孩子“好好说话”?
没有作业,没有课外班,广深学生居然跳起了广场舞……
一个细节预示了李云迪的悲剧,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